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視覺魔法學院-攝影學程】攝影和影像的書誌創作

【視覺魔法學院-攝影學程】攝影和影像的書誌創作

2019/08/21


2019發聲獎攝影學程的成果發表,將改變過去在展場用定點展覽的分享形式,轉變成把攝影作品以書誌的形式來進行成果發表,讓分享作品不受場地空間的限制,有機會到更多地方分享。我們邀請了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助理教授、藝術家朱盈樺老師來和學員們分享書誌創作的各種可能。

先從小誌的特性談起,自1970年代龐克文化開始,相對於考究的出版品差異,DIY的風格、快速傳遞資訊,一直是小誌的特色。到了現今社會,小誌還是保留著上述的風格,不過,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包含文字之外的內容,在書誌媒材上能呈現的豐富性也成為小誌的賣點,在同樣重視「內容」的過程中,我們能把書誌做出什麼樣的嘗試?
 

一開始盈樺老師透過六張不同的圖片,讓學員們分成小組各自討論。由於在小組討論裡,各組重視的邏輯不同,最後在畫面的擺放順序有的是依照線條、色塊、明暗,有些則是直覺的感受到內容的序列進行安排。在能夠說得通的邏輯之下,思考過的排列都是一個傳達資訊的重要方式。創作者便是藉由書本翻閱的規則上,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內容,想當然的,若有作品認為翻閱的規則有礙於自己作品想傳達的概念,便會將書本的形式給打破。


接下來,盈樺老師便開始介紹有趣的攝影書誌作品,像是來自泰國的攝影師Wuthipol Ujathammarat的作品《cover up》註1,把在台北街頭觀察到建築物磁磚的狀況,拍攝製成精緻卡片,再用塑膠繩網包裝,透過擺放攤開的卡片欣賞作品,一片一片的分開,卻也如同隨著時間可能脫落的大樓磁磚;藝術家蘇文的攝影創作《雙喜》註2,便將中國婚宴中,新人要向賓客敬菸的文化,將作品外表就設計為一個菸盒,強化了香菸在文化中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色。從作品的外型和大小、排版的方式,去傳遞的概念連結,都變成創作者思考如何再強化作品的方式。
 

最後,盈樺老師把帶來的許多國內外的收藏作品擺在前台,讓學員們能夠拿在手上翻閱、找尋創作者設計的巧思,找尋觀看的規則。每一件作品的設計安排,憑藉著不同形式的考慮,來和其主題呼應。「當你們開始思考呈現方式和媒材的時候,做作品這件事又變得更有趣了。」盈樺老師這麼說。

 

 

---------

註1:Wuthipol Ujathammarat 《cover up》https://wuthipoldesigns.bigcartel.com/product/cover-up

註2:攝影之聲,蘇文《雙喜》http://bookshop.vopmagazine.com/product/ud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