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組】
- 林君陽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目前為自由影像工作者,主職為編導及攝影,並為「發條映画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參與電影《風中家族》的製作,也拍過電視劇《流氓蛋糕店》及多部影片,以《結婚不結婚》和《三朵花純理髮》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劇情長片作品有《愛的麵包魂-電影版》(導演與攝影),最新劇情長片作品為《愛情算不算》。
- 楊元鈴
自由撰稿者,從事電影評論、劇本編寫工作。創辦小電影主義電子報。曾任金馬國際影展、紀錄片雙年展、女性影展等影展活動之刊物主編,以及第三、四屆純十六影展、2006金馬影展、2007台北電影節之節目策劃。曾參與之電影創作包括紀錄片《台灣黑電影》製片,劇情片《等待飛魚》、《獵豔》、《茱麗葉之該死的茱麗葉》、《南方小羊牧場》。
- 黃建亮
亮相館影像文化影像總監。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美術碩士,南伊利諾大學攝影與電影學士。致力影像創作與影像教育近30年,導演作品有燃燒吧!歐吉桑、Discovery頻道紀錄片、921十周年特集、台灣人物誌系列。同時也是攝影展策展人攝影個展包括「世紀末台灣」「皮相」「地球村的遊民」「看東看西看」。
- 陳俊蓉
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碩士。曾任職於國內電影發行公司及第一屆海洋音樂影展節目策劃。2001年起於金馬執委會負責影展組國際版權聯絡、媒體宣傳及節目策劃等,並於2009至2012年間擔任金馬影展執委會影展部總監。2009年獲選參加鹿特丹市場展Rotterdam Lab青年製片培訓計畫,參與企畫的短片《片刻暖和》(溫知儀導演),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短片。2010年首部擔任製片的劇情長片《有一天》(侯季然導演),獲邀參加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
【攝影組】
- 郭力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媒體評論學者,研究專長為攝影理論、紀實攝影、紀錄片研究、視覺文化批評。曾任2010第47屆金馬獎評審、2011台北電影節評委、2012陽光華語紀錄片評委。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等。
- 陳敬寶
台灣藝術家。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美術學士(BFA)學位,並於三年後榮獲傑出校友獎。日本東川賞海外作家獎得主。返台後,於淡水鄧公國小擔任藝術人文教師迄今,長期致力於影像教育與攝影創作與國小美術教育。。以攝影作品《紀實/肖像—檳榔西施》引起廣泛討論,攝影風格受到矚目。2001年開始進行《迴返計畫》與《天上人間》系列,鏡頭轉向生活週遭的人與環境,並在2010年獲日本東川獎「海外作家賞」。
- 沈昭良
歷任報社攝影記者、副召集人及專任駐校藝術家;著有《STAGE》、《築地魚市場》、《玉蘭》、《映像‧南方澳》及《BRAND9─全球九大暢銷品牌創意解析》。自1993年起投入數個專題式影像創作,殷實細緻的紀實影像風格與嚴謹的攝影集製作,普遍為相關專業人士所肯定。作品除於國內外刊物發表及展出,曾獲頒行政院新聞局雜誌攝影類金鼎獎、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人攝影家獎,及台北美術獎優選獎。
- 朱盈樺
2011年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2004年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2010年、2011年分別舉辦個展《Imagined City》與《Staging Memories》於英國西倫敦藝廊,2012年個展《沒有地圖的城市》於台北國際藝術村,2012至2014年個展《記憶編碼:台南》、《跳 • 台南》於台灣台南。參與聯展包括2014《此曾在》於海馬迴光畫館、《AfterImage》於美國紐約、2016《小大》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等。
【文字組】
-羅毓嘉
臺灣新生代詩人、作家,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紅樓詩社出身,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文學作品以現代詩為主,亦少量耕耘散文、小說。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推薦之青年詩人。曾任台灣吹鼓吹詩論壇大學詩園總板主。曾獲台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政大道南文學獎、台大文學獎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推薦之青年詩人、2010印刻雜誌評為最被期待的年度詩人。
- 孫世鐸
社團法人台北市紅樓詩社總幹事,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紮根計畫專案講師,致力於以文字與影像創作為方法的青少年培力工作,並持續推動不同類型創作者的跨域連結與合作。
- 何俊穆
1981年生,台東人。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時報文學獎,現從事寫作、劇場工作與電影工作。著有《幻肢》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