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圓夢計畫> 2012年> 樹人聯盟

【樹人聯盟】
(楊逸帆 呂栩智 朱祥寧 閉恩濡 沈潔伃 汪暐嵐 林彥甫 蔣誼邵 洪鈺清 Jade Malcolm 郭庭亦)

由多數人文行動中學學生所組成的「樹人聯盟」發現,「中等教育模仿工業製程,抹煞人性,導致台灣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以及生活重心。」、「『直升機父母』因應低迷的前景而生。『贏在起跑點』的思維斷絕孩子思考『我是誰』的機會,造就缺乏就業能力以及方向迷茫的『迷航世代』以及『啃老族』。」兩問題,希望藉由創辦探討教育本質的「AWAKENING雜誌」能夠為年輕人帶來一系列的探索與覺醒。
 
團隊預期雜誌擁有「全民參與」的理念,因為關於學習每個人都是當事人,所以讀者就是雜誌成分。注重與之的雙向互動,而非單方訊息傳遞。讀者得以參與每月主題討論,以及國外文章翻譯。內容分別以封面故事、國際焦點、專欄等部分探討海外打工、延畢等生涯議題,以月為單位將文章在網路上發表。希望由此探討青年、教育、人才與生命價值的本質問題,建立資訊語溝通平台開啟對話,協助青年探索人生方向並提出人人可執行的「新時代教育」具體方針。
 
 
樹人聯盟自五月(2012年)起不斷激盪演化雜誌的營運模式,其中評估「團隊能力」與「核心價值」對年輕團隊來說是極大的挑戰。第一次試刊後幾個問題,第一,不同年紀的青年面對的生涯議題不同,雜誌客群定位須更精確;第二,議題內容廣大,研究撰寫內容須符合青年快速更新資訊的閱讀習慣;第三,團隊成員面對的經常性「行動學習(旅行教育)」該如何呈為團隊的優勢,都是未來團隊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內容。
 
在試刊後的反思,團隊開始放慢腳步,而執行長逸帆於七月底的兩個月美國流浪也意外成為發展的第一個轉捩點。許多前輩都鼓勵團隊「邊『Try error』邊創業:讓計劃因嘗試而完整,而非計劃完整而嘗試。」,及讓逸帆的美國型經驗為團隊帶來更多價值,加上成員面對的常態性旅行,讓執行長決定將旅行成為團隊專案。其中第一個嘗試便為和「微講堂」成員共同組成的「走訪美國談教育」專案,實驗旅行記者模式,磨練遠端合作默契;重新思考、探討主題內容;觀摩他人營運模式,串連潛在國際資源。此案中,台灣端是腦,負責蒐集資料、翻譯等工作;美國端是手,負責聯繫、採訪編輯。
 
美國端前往參加了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的盛會—AERO 論壇(Altern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ation,簡稱AERO,是全球另類、民主教育的重要推手),認為只要認識當場的幾位教育領袖對於後續行程會有許多幫助。於是在行前就取得本次大會的採訪權,並以工作人員身分參與,沒想到抵達當地才知道論壇只有兩位工作人員負責。於是,團隊立刻被請求協助許多工作,一天必須工作十六個小時,使得原先的採訪計畫產生極大問題。因此,遠端合作每況愈下,美國端往往收到資料時早已結束訪談,且成員間爭執不斷,台灣端也因為迷失方向而自動停擺。
雖然起初的兩個目標都未能達成,但團隊仍順利取得AERO的台灣區代表身分,及另一組織IDEA(Institut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merica)的翻譯授權,得以以IDEA 專欄名義無償翻譯該組織網站上的任何資源。並採訪奧勒岡大學教授予其他教育家,
 
 
美國行結束後,團隊陷入低迷士氣,許多人退出,和外單位的合作也突然暫停。執行長亦向團隊告假,團隊也就跟著休養生息,直到傑克魔豆社會創業的創辦人高瑋呈再度聯繫情勢才開始有了轉機。
十月中開始,逸帆回到團隊帶領「組織設計工作坊」,設計未來藍圖。經過一個多月團隊內外部的共創,團隊將Awakening 重新定義為一個「行動導向的媒體」,藉由探討社會問題與生涯疑問促使青年尋找自己的價值定位,引導青年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最後嘗試執行。這是一個號召行動的平台,但從問題探討、設計解方到最後的執行,所有過程都是媒體內容。
 
在重新定位團隊,及與上述兩團體達成合作協細後,各團隊相約專著執行各自的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低可行產品),厚植實力,在將來讓此得以實施。

成果報告

)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