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關於電影> 核你一起看電影-銀幕上的原子危機 (上)

核你一起看電影-銀幕上的原子危機 (上)

2013/03/11


 

文/放映週報編輯群
 
309反核大遊行在全台灣共有超過20萬人共襄盛舉,大聲告訴政府大家對於核四建設案的反對,以及大家對於核能發電的深層疑慮。稀有金屬鈾和鈽的原子發生核反應時產生的強大能量,不但是二次大戰的致命武器,也被視為20世紀發電廠的萬靈仙丹。專家大力讚揚核能是乾淨的能源,他們聲稱核能發電在反應的過程中只會產生水蒸氣,不會製造二氧化碳,因而不會加劇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裂──20世紀以降最大最頭痛的環保議題。 
 
然而,核子反應在戰爭中展現的巨大毀滅力讓他成為現代文明潛藏的存亡威脅;史上幾次核電廠的核安事故──1979年美國三哩島輻射外洩事件、1986年的車諾比事故、和2011年的311福島核災──也一次又一次的讓世人看見核能發電潛在的巨大危機和龐大代價,也不斷證明核能依然是一個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和處裡的狂暴力量。 
 
電影作為反映、反思社會現象的一種藝術媒介,早已對於此一議題有過諸多討論、批判。相關的題材從核武威脅、此威脅對於人性理智的影響、或是核能工業的安全問題,以至於對於核廢料處置的探討,都多有觸及。而1979年以記者揭發核電廠輻射外洩為題的好萊塢驚悚片《大特寫》(The China Syndrome)輔上映21天,美國便發生三哩島事件。雖然此次外洩和爐心熔毀的事故並沒有影響到核電廠阻體外的環境與人民健康,但時間點之巧合不但證明了相關人士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也頓時讓美國民眾對核能發電安全喪失信心。
 
本期放映週報的編輯群將為各位讀者介紹六部核能/核武議題的劇情片與紀錄片,帶大家回溯影史上的原子危機。
 
 
 
文 / 梁碧茹
 
故事發生於1950年代的洛杉磯。某個夜晚,私家偵探麥克(Ralph Meeker 飾)開車途中,一位僅穿風衣的赤腳女孩慌張地攔住他的車,要求麥克儘快帶她離開此地。女孩怪異的行徑,她死亡的預言,以及隨之遭遇的莫名車禍,伴隨著女孩離奇失蹤,讓麥克對女孩的背景產生莫大好奇並展開追查。這短暫的相遇以及隨後的追查,逐漸讓麥可步入一場牽涉核子發展的角力。
 
兩顆原子彈,結束了二次大戰。戰後,世界兩大陣營的對壘,雙方科技與軍備的競逐,以及雙方外交的攻防,讓世界繼續籠罩於核戰的威脅之下。1950年代,美國於內華達州設置核子試爆中心,並加緊進行氫彈的研究。核子所造成大規模毀滅的危險與可能性,從此不將只存在於戰爭中,以及不再只關乎他者,於美國本土進行的核子試爆,將核子威脅,正式帶進美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並成為恐懼的終極象徵。核子的毀滅意象,也成為1950年代偵探懸疑小說與黑色電影(film noir)的素材來源。
 
目前辨識黑色電影(須注意,黑色電影的確切定義仍有爭議)的指標,主要依據的是美國電影自1910年代以來發展出的表現主義視覺風格(高反差、陰影的使用、黑白色彩、仰角攝影)、以城市作為故事主要舞台的偏好、難以定義善惡的角色、與致命的女性(femme fatale)等幾項特質。《死吻》延續了黑色電影的風格;然而,核子元素的加入,強化了黑色電影中營造的「不確定感」,以及致命女性的毀滅性形象。而不管在電影或現實世界中,美國政府對核子試爆以及氫彈研究的保密態度,都為本片神秘化核子聞世的毀滅力量。雖然觀眾到了電影尾聲,才得知麥克一路追查的神秘提箱中,裝的是放射性物質;然而,電影從開始即暗示麥克捲入的神秘事件攸關科學、國家機密、與重大利益。如此隱約卻又明確的線索鋪陳,引發了對神秘事件的無限想像,此無限想像也包括其所能影響的無限範圍。而黑色電影的視覺風格,更強化了科學那未知的黑暗能量,仰角攝影,強調了角色身後那大塊的黑的同時,更勾引出對未知的不安與恐懼。
 
最後,裝有放射性物質的皮箱落到一位女孩的手中。女孩只知道箱中的物品極為重要,也因而極為值錢,她不聽勸告,決意打開皮箱,並被放射性物質灼傷而死,女孩燃燒的身體,更引發一場爆炸,形成了一朵蕈狀雲。面對核子物質全面性的破壞力,致命女性帶來的毀滅性不僅僅如傳統黑色電影一般只危害到他人生命,這次連自身都無法倖免。而致命女人以往引發觀眾無限想像的神秘形象在此遭到掏空──本片致命女人致命(自己與他人)的原因,並非因其性格的難以捉摸,而是無知。無知卻狂妄,終將自我毀滅。
 
文 / 吳若綺
 
改編自彼得‧喬治(Peter Geroge)的小說《紅色警戒》,《奇愛博士》敘述精神失常的美國空軍將領瑞皮(史特林海登 飾)的瘋狂行徑。瑞皮深信共產主義的「氟化水」陰謀汙染了美國人的「體液」,因而擅自下令34架B-52轟炸機帶著核彈轟炸蘇聯軍事要地。瑞皮的英國籍副官曼德克(彼得謝勒 飾)得知瑞皮的動機與行為後,試圖說服將軍說出召回飛機的密碼,收到情報的蘇聯則要脅將啟動「世界末日機器」作為報復。為化解危機,美國總統的幕僚成員「奇愛博士」集結總統和各高層官員,並邀請蘇聯大使齊聚作戰室,上演了一場極為荒謬的討論與對話。
 
默劇之王卓別林曾說過一句名言:「人生近看是一場悲劇,而遠看則又是一場喜劇。」美蘇冷戰核武對峙作為歷史的切片放大來看,如彼得.喬治的原著小說,其氛圍是嚴肅警示的。但在史丹利庫柏力克為了這個核戰主題,全面性大量閱讀相關題材之後,發現核戰其實是極為荒謬的,並轉意成就了這部嘲諷性質的經典黑色喜劇。
 
《奇愛博士》電影全片大約只有三個場景:空軍基地,轟炸機機艙與五角大廈作戰室,電影除了開這樣黑色禁忌的題材一個玩笑,電影中也大量使用側邊打光(Side-Lighting)使整部電影色調顯得陰暗壓抑;再透過場景設計所製造的碎影:如透過窗戶射進光線的基地辦公室、作戰室上方與圓桌旁邊凌亂四射的燈光,或是機艙中閃爍的小燈,以零碎光影在構圖上營造凌亂的視覺效果,一如六零年代的社會──那個籠罩黑暗、壓抑、紛亂不安的核武對峙時代。
 
電影中對於核子武器的權力與核爆發生後的措施,有著一連串詭異荒唐的見解。核武的控制在電影中是屬於高層官員或是集中於個人身上的權力。無論是發神經的瑞皮將軍,或是喝醉酒的蘇聯總理,核武發射與否不需要多嚴肅深奧的理由,全憑個人一念之間。如同現今的核電廠,即便它是現今電力供應的重要裝置之一,卻也是潛藏可怕的危機,在沒有完善評估下一意孤行建造核電廠的掌權者,就如同電影中握有核武發射權力的瑞皮將軍,隨時都有可能毀滅地球。
 
影片名稱的奇愛博士雖然不常出現,但其特殊的講話腔調與老想高高舉起的右手(此影射投靠美國的德國納粹科學家),除了增添不少喜劇效果,其詭異的種族性別優越論述,與最後搭配浪漫樂曲的一幕幕核爆場景,把整個電影推向荒誕的最高點。回應電影名稱,看完這些荒腔走板的討論,搭配這首動聽的歌曲,如果你相信電影中的理論,則會暫且忘記了擔憂,並愛上了核彈爆炸的美麗。然而,只要是人,都不會相信的。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