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青少年發聲獎/文字、攝影】金門移地訓練──後豐港

【青少年發聲獎/文字、攝影】金門移地訓練──後豐港

2017/09/11


文/憶潔

 

結束充實的表演課,隔天大家坐上飛機前往金門。在金門活動中心待半天不到,大家就各自出發四個聚落。我們坐著小廂型車,從筆直的大道進入蜿蜒的小路,像是進入世外桃源一般,彎進了我們的聚落――後豐港。

後豐港裡的居民大部分都姓洪,稍作休息之後,一位洪大哥便帶著我們進行聚落巡禮。大哥滔滔不絕地講著洪家祖厝的歷史、各式建築的代表性,大家也洗耳恭聽,文字組的同學更是勤寫筆記。回到鱟文化館休息片刻,洪德舜大哥帶我們去海邊淨灘,撿垃圾時大家紛紛討論起瓶罐與食物包裝上的簡體字。洪大哥也介紹了「反登陸樁」,排列整齊的它們不禁讓人想像戰爭時的情景。不管是從對岸漂流而來的細小垃圾,抑或明顯可見的抗戰發明,都再再提醒我們身處一座充滿兩岸歷史的島嶼。

 

圖/洪德舜大哥與反登陸樁

 

晚上我們在鱟文化館看紀錄片⟪刪海經⟫,這是導演洪淳修幾年前來到後豐港拍攝鱟與港口生態的作品,裡面的三位主角分別是帶我們活動的洪德舜大哥,以及洪光照大哥、洪木櫸大哥。能夠在拍攝地觀賞紀錄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在活動裡見到三位主角更是珍惜。

 

圖/可愛的牛們

 

隔天早上七點不到我們就出發去餵牛,一小片牧場大概有三十隻牛,他們腳踩酒糟,眼睛卻直盯著我們手上拿的草,接著就朝柵欄走來,十分療癒。

 

結束餵牛後我們在蔡老師的帶領下進入水頭聚落,邊聽老師導覽邊觀察洋樓特殊的磚瓦、打仗時建造的架槍口,以及吸大麻時的躺椅。蔡老師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聚落的歷史,我好奇向他詢問他是怎麼記得這一大串複雜的史事,老師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熱愛這片土地。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的熱情和努力,是多麼扎實的跟土地結合在一起。

 

圖/颱風過後稍稍出沒的鱟

 

下午前往潮間帶,踩在難以行動的泥土裡,我們努力跟上大哥們的步伐,耙蝦蟹、抓沙蟲、挖蚵仔,還在路途中遇見了好幾隻鱟,無聲、輕巧的在泥土上行走。看完⟪刪海經⟫後親自碰觸牠們,大家都興奮無比。而整個下午的行走裡,洪光照大哥一如紀錄片裡的樸實溫柔,洪木櫸大哥也是如此豪邁可愛,能與他們短暫相處,比遇見鱟更多了一份巨大的感動。

 

圖/運氣好遇見正在吊船的漁民叔叔

 

從潮間帶上來後,洪大哥帶我們到港口走走,碰巧遇見吊車要把船吊進海裡,漁民叔叔們大方的說我們可以留下來看,大家便一群人坐在消波塊旁,看著船隻從架好繩索到運入海。建港的工程原就不利於本地漁民,工程停擺後詭異的港口設計更使船隻不易停靠,於是必須多花錢請吊車把船吊上陸地,在大家覺得有趣的同時,卻沒想到這也是漁民們面對颱風來襲時的困境之一。而這個困境的背後,有著政府與財團的壓迫。

 

每天晚上我們都坐在河堤旁圍圈討論,攝影組導師昀佑會問大家今天觀察到什麼?聽見或看見什麼有趣的事?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對於這樣的模式有點生疏,還是能感受到大家在每一天的討論裡更從容分享也樂於回饋想法給其他人。文字組有時會帶開,討論組員觀察到的議題還有延伸想法,有時也會與攝影組一起交流彼此的創作進度。昀佑老師和欣潔老師(文字組導師)也會共同給予大家建議,以及重要的提醒。例如拍攝與採訪時最基本的禮儀、創作思維的建立等……。望著沒有盡頭的柏油路、吹著堤防微微的風,能夠這樣舒服自在的創作又同時擁有導師的指導,是很珍貴的事情。

 

圖/後豐港組整體成員

 

在後豐港的最後一天,大家各自進行創作,有人將自身經驗結合聚落做感受上的訴說﹔有人想替他們看見的不公發聲﹔也有人純粹想把在聚落看見的美好記錄下來。昀佑和欣潔在最後一個晚上也一個個的給他們作品上的建議,攝影組提醒了情緒與畫面的呼應、影像要傳遞強烈訊息,以及抉擇的重要性。文字組則是再再叮嚀文章裡必須時時刻刻指向核心議題,還要注意題目與當地的關聯性。而兩組老師都提到「細節是很吸引人的」,思考更全面、節奏更明確,都會讓整體作品更有力量。

 

成果發表那天,洪德舜大哥在聽完大家的分享後流下了眼淚,他在台上說著他的感動與感謝,台下聽著的我們亦有好多好多從大哥身上獲得的能量。讓我想起有個大家一起走在農田小路的片刻,每個人各自有聊天的夥伴,聊著的都是稍早體驗到了什麼,像是看見建築上色彩繽紛的磁磚、防空洞能不能進去呢?還有漁民伯伯們的對話。而那個片刻就這樣子體現了我們的感受。短短四天的活動中,我們給予彼此不同的回饋,激發更多思考與創作,更在這個小小的聚落裡留下屬於我們的足跡,往後有機會回來時,也能帶著這份回憶一起。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