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南風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南風

2017/05/02


 文/侯奕丞

攝影與文字之間,除了有彼此的不可取代性,兩者其實也都是說故事的技巧與工具,又可以有什麼樣的搭配呢?發聲網請來紀實攝影作品『南風』的作者,鐘聖雄、許震唐老師,一起從『南風』作品中來談談報導中的文字與攝影。

課堂一開始,阿雄老師請同學看一張照片,猜猜其中要表達的事情。照片中有一位女生手拿一顆紅色氣球,站在一大面白色氣球牆前。看似趣味的畫面,經過文字的描述後,傳達的卻是嚴肅議題,原來這面廣大氣球牆是人一天吸入肺中的空氣量,這位在地女生手拿的一顆氣球,則是在六輕附近的雲林台西鄉人,一天吸入空氣中污染物的量。污染物只佔廣大的氣球牆中的一小顆而已,有些同學們認為相較之下不會很多。不過在一些看過作品的台西居民眼中,確實相當恐懼,「人的肺這麼小,一天怎麼有辦法承受一顆氣球的汙染量?」,光只是一張照片,每個人就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阿雄老師接著說,空氣污染很可怕,但看不見的空氣怎麼拍?有些人選擇了拍煙囪,但我們並不會直接站在煙囪旁邊呼吸,那要怎麼傳達很可怕這件事?老師強調,說故事要建立起一座橋樑,我沒有生活在煙囪旁邊,我不會有很強烈地感受,但是我每天確實都要吸入一整面氣球牆的空氣量,除了用文字描述外,一顆氣球量的污染物用影像的方式呈現,或許就可以感受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所以想要將你說的故事傳達給別人,就先要讓故事與對方產生關聯,對方才可能同理你要講的事情。就像在許多社運場合中喊出的口號『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沒有人是局外人』,都是將議題與民眾拉近關係的方式。如果你今天對「空氣中有很多不乾淨的東西」這件事沒有感覺,那就透過這些居住在六輕周遭人們的相片,看看這些生病的臉孔,如果今天這個人跟你家人長的很像,是他生病了你要怎麼辦?這便是『南風』故事的起源。

課堂中,阿堂老師們跟同學分享南風一系列的照片作品,介紹照片中的人物、背後的故事,雖然每張照片中都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元素,但排列還是有邏輯。拍照跟寫稿是一樣的,寫稿安排起承轉合,拍照也是,安排元素放進你的作品,每個元素都可以單獨拍,土地、河川可以單獨拍,煙囪、工廠可以單獨拍,但放在一起就能產生關聯,觀者就會開始想,是不是工業區對環境造成汙染?而一連串的影像看下來,也能讓人有看影片的感覺,去思考每一格影像要說什麼事情。

介紹作品的過程中,老師們也分享許多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前面提到要讓觀眾對你的作品產生同理,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更是如此,必須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持續去接觸。記者不是去了某個地方採集事件就可以完成新聞,記者是在去那個地方之前先去做功課,瞭解環境、認識對方,懂的東西夠多才能站在同樣的基礎來對話,你能帶回的東西才會是較好的。

課程尾聲,阿雄老師也跟即將開始實作的同學們提醒,攝影若是從生活中找題材,那你就要先有你的生活。要拍什麼東西,就要先知道你是什麼東西,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就是用自己的觀點、視角看東西,你就能擁有自己生活的攝影。說明你是誰?你想跟這個世界說些什麼?然後我們就可以透過作品來跟這個世界對話。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