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專題企劃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專題企劃

2017/05/01


文/侯奕丞

聊完了記者的工作,認識了新聞是什麼,緊接著就來到這次發聲獎的主題─專題寫作。發聲網邀請了擁有豐富專題報導經驗的諶淑婷老師,跟大家談談一個好的專題,是如何產生的。

要寫專題報導,就要先認識「專題報導」與「新聞」的差異在哪。一般的新聞講求即時性,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很快的讓讀者知道新聞事件的經過。相較之下,專題沒有時效壓力,記者經過一段時間整理後,用較長的篇幅,或是多篇文章來完成整份報導,題材也比新聞更廣、更深。

新聞專題種類多樣,淑婷老師依報導內容與形式將其分成三類,其中有因新聞事件產生的「事件類」專題報導,像每回風災、地震結束後,針對災情的檢討與預防;或是從日常生活中找出題目的「主題類」專題報導,好比大家常提的社區總體營造、聚落的變遷等等,在生活中去探討更廣的面向;而「深度挖掘類」專題報導,則是要從一個題目中,去發掘更深入的問題,例如從談校園中的城鄉差距,進而探討到城鄉間的隔代教養,在既有題目中找到更深入的不同問題。

理解許多不同形式的專題報導,對專題報導也有更深的認識,但如何產出一份好的報導,其實還是回到同學們身上。淑婷老師從專題企畫說起,為何專題需要被企畫?新聞無法企畫是因為時效,而專題不一定是從新聞而來,所以更應該好好想想,為何我要做這個專題。老師強調『題目就在生活中』,不一定要從現有的新聞找題材,要想辦法發掘新問題,這也是專題報導有趣的地方,從很常見的題材,去找到新方向、自己的觀點,得出與別人很不一樣的見解。

課堂中,淑婷老師跟同學們分享之前製作的專題報導,並詳細說明當時報導製作的經過,讓大家對於一個專題的產出,先有一個清楚的輪廓。而老師分享的專題,分別從便利商店、超商以及進口食品出發,都是從生活中去找到的題目,再次提醒同學,保持對周遭事物高度的好奇心。

挖掘出好的主題後,就要準備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專題除了要有基本的訪談外,還需要大量有證據力的資料來加強文章說服力。這個時候政府的官方網站、論文系統就是大家的好幫手。淑婷老師之前做報導時,就會閱讀大量研究學者的論文,除了找出可以佐證報導的資料外,從學者的觀點也可以看出不一樣的問題意識,對專題的發展很有幫助。

而閱讀大量資料的功課,不只是幫助報導,製作一篇專題的同時,記者就是不斷地在掏空自己,把自己對這專題領域的認知全部放入報導中。因此大量的資料文獻,才能豐富報導的內涵,對題目有充分瞭解的記者,也才能講出題目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那就會是報導最有趣的地方。

課堂的最後,淑婷老師再次提醒同學們為何要選擇一個好的題目,並去釐清自己的問題意識。我們當然也可以從議題中選擇較輕鬆的層面去做切入、探討,但偷懶的部分,讀者看得很清楚。在這個大家都在書寫的時代,如何不浪費時間跟資源,去寫出很不一樣面向的觀點,就是一名好記者的責任。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