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發聲高校> 青少年發聲獎>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新聞是什麼

【青少年發聲獎 / 文字】新聞是什麼

2017/04/30


文/侯奕丞
 
資訊爆炸的時代,無時無刻都有事件發生、無時無刻都有新聞產生,即時新聞、專題報導,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這些看似只要把發生的事情寫出來的工作,是人人都能勝任的嗎?現在時下常說的『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寫新聞真的這麼容易嗎?發聲網在第一堂課邀請到擔任記者工作超過十五年的林靜梅老師,聊聊記者工作、談談新聞是什麼?
 
課程一開始,靜梅老師跟同學介紹記者這個職業,記者並非高高在上之人,而是介於在報導事實與受眾間的「介質」。要當好一個記者,首先面對新聞議題要先做好準備功課,肯定不能沒頭沒腦就跑去採訪,但即便準備充足,在新聞現場也有些狀況是無法掌握,考驗的是臨場反應,因此一個好記者,除了要具備有高度專業外,更要有高專注度與經驗來處理現場狀況,這個能力並非課堂中可以學習,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新聞現場累積出來的。
 
但是到了現場,知道了一件事情,記者要怎麼把它講出來呢?
 
靜梅老師強調,記者在新聞現場,需要的就是銳利的切入、多方的了解。課堂中老師讓大家做一個小練習,請同學觀看一張老師拍攝的照片,並在毫無其他資訊的情況下,以「主觀」及「客觀」來描述自己在照片中所看到的資訊,接著再採訪老師,拼湊出拍照當下的情況。簡單的練習,就可以感受到記者在新聞現場,眼見不一定為憑,若是沒有足夠且有根據的資訊,所寫出的文章可能就與真實報導相去甚遠,甚至連記者自己都難以信服。
 
緊接著靜梅老師分享一則多年前製作的搶救海龜野放的新聞,這種看似正向、單純的新聞事件,背後可能是複雜的社會問題,老師在當時時間不足的情況下,透過不同角度的人來講述事情經過,以平衡報導的方式,來處理複雜問題。藉由平衡報導,即使記者無法得知事實真相為何,也能讓觀眾自己去從整件事情的脈絡中來理解。
 
新聞現場的緊急、混亂,讓記者無法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來完成好新聞,尤其是即時新聞,往往都是邊做邊問邊報導,可能要在資訊非常少的狀況下,提供人家看不到的消息,如果媒體就像網路鄉民一樣看到消息就寫,那人家為什麼稱呼你為專業的「媒介者」呢?這也讓記者成為一門很困難的職業。
 
課堂尾聲,靜梅老師跟同學進行一場比稿的練習,請同學針對『養雞場是否在雞蛋中增添食物色素』這則新聞,分別是記者、編輯台、主播的稿子進行分析。去了解新聞稿在產出過程,經過怎樣的調整與修改,若是新聞稿不吸引人,會失去傳播效果,而未經細心查證的內容,即便是很小的段落,都會造成民眾的誤解,對產業造成傷害。記者不是什麼資訊都接收,而是須經過查證、消化,最後用普羅大眾能理解的方式撰寫新聞。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