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淇
視覺魔法學院《攝影學程》在暑假開設一系列的實作工作坊,希望學習影像創作可以不只是從書本或是演講中想像,而是藉由實際拍攝,思考畫面的意義,也在實驗不同畫面型式以及詮釋作品的探問中,發現攝影作為創作手法的更多可能。其中《人像拼組工作坊》請到藝術家吳孟真老師帶大家從認識跨媒材的藝術作品開始,延伸出屬於自己的拼貼創作。
課程一開始先以大部分的同學都熟悉的,畢卡索的一幅抽象畫為開場,讓學員們思考局部影像是否能夠比擬全面的表現,以及平面素材要如何呈現立體感等問題。
從大師的作品中學習
孟真老師介紹了攝影史上著名的人像拼貼大師:元老級攝影師,Felix Nader透過每一次的快門,紀錄下自己的每一個面向,或許這在現代人的眼中不過是簡單的反覆自拍,但回顧一百多年前的攝影史上,又有誰注意到每一張的影像其實關聯性是如此的緊密?「攝影是時間的印記」這個概念在藝術家David hockney的《joiners》系列,開啟了我們對於影像的其它想像,不只侷限在於一個1/125秒,而是透過拼接的方式,自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1/125秒。
攝影師Collier schorr身為時尚攝影圈的一員,對於拍攝這塊也選擇了不同以往的方式,透過將影像切割反轉,讓同一個畫面中,呈現不同角度的身體姿態,達到另一種的時尚風潮。韓國藝術家權五祥的作品拍下實物的大量細節,經過拼組被稱作攝影雕塑,拍攝人體面向的各種角度並重新拼接,為我們重新打開了對於人體外貌的想像空間。上述的藝術家跟他們作品的例子,讓同學了解本堂課的「拼組概念」,也進一步透過這些經典的範例作品開拓眼界,原來攝影不單單只是拍下那一個瞬間。
同學大顯身手
認識完拼組與拼貼的概念後,就要進行實際創作了,現場的學員們分為兩人一組,先互相認識與熟悉,找到自己對於夥伴的「印象」。然後拿起相機,互相為對方拍攝十張照片,希望透過10張照片來呈現你認識到的對方。
一共會拼貼3組不同的組合。第一階段透過拍攝之後的10張照片來做拼貼。在既有的影像中,選取自己想要的元素,將它裁切、黏貼、拼接,每個相鄰的部分都需要思考合成,如同於二次創作。也像是手工版的photoshop,藉由自己的雙手以及自行拍攝的素材完成最後的成品。困難的是,到底要如何將先前互相了解後得到的資訊反應在作品中,讓它更加的代表被拍攝者。
第二階段,從原先挑選的10張照片裡頭,再刪選到5張,以更加精簡的方式去構成,並同樣試圖去表達在一開始互相認識的交流裡頭對於對方的資訊跟感受。
第三階段有一個重新的拍攝彼此的機會,此時學員們也因為前兩階段的討論,對於自己的夥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個過程則是要拍攝五張的照片,這五張照片需要呈現是對於這個夥伴更深一層的想法,並且把重新拼接組裝成更符合自己心中的那個他。
這個階段孟真老師更給學員們加上一個新的挑戰,以更「局部」的去拍攝對方,希望學員們彼此能夠更深入去了解對方身上的細節,也關注物件、顏色,等可能帶有象徵意義的焦點,也因此最後的作品能夠以抽象跟立體的組合去呈現。
藉由動手拼貼組合去表達對於「人像拍攝」的想像,在抽象影像的詮釋中,同學看到了攝影作品被再創作,以及傳達訊息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