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首頁> 活動報導> 發聲工作坊> 2018TIDF青少年評審團訓活動報導   

2018TIDF青少年評審團訓活動報導   

2018/05/07


 文/ 德叡克(游和謙)

前言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從2015年開始設立《青少年評審團獎》,將青少年的意見跟觀點以正式獎項納入影展中。青少年評審團獎給予青少年一個看見世界的機會,反映了身為台灣青少年的獨立觀點,從中聽見青少年對於紀錄片的獨特想法,創造與年輕世代的連結,並透過多元的討論,締造出不同面向的想法與思考。同時,讓臺灣青少年的觀點被更多觀眾看見、在國際上被看見。

 

一個獨特的你

於千萬年之間,在千萬人之中,正是「你」有機會到這參與此次的「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青少年評審團培訓」,來自不同地方的夥伴們,因為生長背景、生活環境、興趣、專業知識等許多不同的差異,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獨特的觀點,聚集於此,開啟一段特別的旅程,期待因為每個人的「不一樣」,而能磨擦出多元的想法。

   

    

一個開始的地方

是什麼樣的緣故讓我們能聚集於此?由TIDF活動統籌—吳凡,介紹關於「什麼是TIDF」,從紀錄片影展的歷史背景到影展的模式、活動設計等,一一帶領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影展的細節,讓我們在成為一位評審前,應該要更了解影展的意義與其肩負的角色、任務,先對於背景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個雙向溝通的機會

看完紀錄片《靈山》,導演蘇弘恩至現場與大家交流。其中談到關於在拍攝完成後,自身對於拍攝素材至故事最終呈現方式的思考,並分享在劇情片、紀錄片與真實之間的觀看角度有何差異;當導演觀點迥異於觀眾觀點時該如何面對等。同學也提問關於導演與被攝者關係的拿捏、紀錄片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透過與導演面對面的機會,認識導演在創作過程中,從發想、製作過程到最終完成的影片。透過經驗分享,跳脫電影情節,讓我們看見幕後創作者的想法與創作過程中的喜怒哀樂。也許你會發現,有些由導演設計的小細節,並不一定等於觀眾的感受;觀眾所接收到的資訊與心得,也許又超出於創作者的設計之外。

   

 

一個有多元想法的腦袋

身處目前資訊接收頻繁的年代,在生活中輕易地就能獲得大量的資訊,然而,當我們(讀者)接收到這些內容時,是否只看見了其傳播者想傳達的內容,意即,他的意圖?藉由樂施會的講師Carmen帶領下,提醒我們在自己的思考中加入一個特別的開關,讓我們不再只是看到表層的東西,而是能更深透至其內部,探討、思考其隱含在背後的真相。很多時候,當我們接收資訊息時,應該打開這個特別的開關,發覺哪些東西是特別經過傳播者的設計?哪些東西又是隱藏在背後而沒有被看見的真相?

 

一雙懂得看電影的眼睛

我們常看電影,我們愛看電影,但我們真的懂「怎麼看電影」嗎?影評人王志欽(肥內)老師透過不同影像的畫面,點出電影創作者在創作時所特別安排的細節,讓同學從框畫、剪接、雙軌、最終到序列,一一探討其中對於一部影片,可以從那些地方切入思考。同學透過討論分享,不同影像中所安排的功能、意義,每一個小細節也不放過。即使每個人的解讀方式可能有異,透過不同想法分享,也產生不同的火花,使大家能更深入地討論。

   

虛構與真實,該如何判定?寫實主義、表現主義?紀錄片的視覺效果?紀錄片可以有音樂的設計嗎?影評人陳平浩老師,讓我們透過不同層面思考一部影片中的意義,一步步解析影片中的元素:《核你到永遠》為何看起來像科幻片,導演在影片中使用了哪些手法?用了哪些元素?《火車進站》中導演選擇攝影機的位置、啟動攝影機的時間等,這些導演的安排,究竟客觀?或是主觀?藉由一步步的提問與帶領,讓大家對於觀看影片時,有更多思考的面向。

   

在影像課程的討論中,大家對於影像語言有進一步的認識,從畫面中思考導演的安排與設計,讓我們不再只是外行人看熱鬧,而能晉升成內行人看門道的功力。

 

一個與生活連結的媒介

在紀錄片中,我們觀賞著他人的生活,然而在螢幕前的我們,是否也曾反思過劇情中所呈現的事物,也和我們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呢?

《夜寐之城》中藉由睡眠呈現社會環境、政府、經濟上的議題,儘管我們每日不用像影片中的主角一樣困擾著睡眠,然而,有哪些事情和身處臺灣的我們一樣或不一樣呢?思樂樂劇團藉由戲劇與遊戲的方式,帶領我們從生活角度出發,看見自己與影片中的連結,在一步步的帶領下,了解其中的政府、環境、政治、產業甚至於角色的情感層面,與自己的關係。

   

   

《核你到永遠》從不同層面探討核廢料的議題,發聲網的風鈴姊與中中哥帶領大家從現實生活出發,在生活與影片交織的連結中,一步步探討導演的創作動機、在影像中的設計;影片中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而身為觀眾的我們,我們又如何理解呢?透過扮演不同部門,企業、環保團體、學術單位等不同角色,會有什麼不同的切入點?最終連結影片與個人生活,如果今天的角色替換為我們,又該如何行動?

   

   

一個嶄新的自己

在這幾天中,大家觀賞了《靈山》、《夜寐之城》、《核你到永遠》、《奧斯陸少年有點煩》、《大陸朝天》等五部紀錄片,有些偏向感情面,有些偏向議題類,有些關於家庭,有些關於環境。在種類不同的紀錄片中,透過影像課程,肥內老師與平浩老師分享的觀影技巧與對影像語言的認識,讓大家用不同於以往看電影的方式,以較理性的想法觀看影像;讓我們打開特別的開關,看見影像背後未被呈現的真實。然而,這就是「紀錄片」嗎?這就是「懂得看電影」嗎?

   

   

一段重新認識的旅程

TIDF策展人—林木材,與大家分享各類型的紀錄片,《熊爺爺》、《這是我認為最接近的樣子》、《萬蟲之聲,繁星之光》、《最好是這樣》等不同形式的紀錄片,顛覆大家以往對於紀錄片的認識,其實紀錄片所涵蓋的範圍很廣,並不用特別侷限什麼才是紀錄片。當我們在看這些紀錄片時,也許理性的分析畫面、聲音、角色是一種方式,但有時也需要傾聽內心的感受,不要忘記在看電影時心中波濤的情緒,在看影片時,以感性的方式觀賞,也能看見紀錄片中那真實的溫度。

   

蛻變與成長

「什麼是紀錄片?」、「什麼是TIDF?」、「虛構與真實?」、「如何懂得看電影?」在旅程的終點站,相信大家對於這些問題都有著獨特的見解,透過交流與分享,也看見、聽見、感覺出不同面向的多元觀點。或許有很多資訊、疑惑、感動仍在心中堆積,等著被消化,但期待每個人都不要忘記持續思考著這些問題,或繼續討論,不要忘記旅程中,當我們帶著自己的觀點與人的觀點相遇時,碰撞出新想法時的感動。期待當下次相遇時,都能看見蛻變成長的彼此。

 




會員帳號 加入會員
會員密碼
驗證碼